前幾天看到某個文案社團(現在想不起來在哪看到了)在討論「小編」這個稱呼,該網友說,他很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,替這個職位取一個比較正常的名字,比如「媒體公關」,而要用「小編」這個感覺缺乏專業性的稱謂,明明這個職位所需要具備的技能非常繁雜,卻沒辦法獲得正視。
我跟他一樣,一直以來都對「小編」這個稱呼非常反感。
雖然現在跟以前比起來,我已經漸漸放棄溝通,因為「小編」比較容易理解,但怎麼樣還是無法認同這個名字。所以別人要稱我為小編,我已經不會再強烈反駁,不過我是絕對不會自稱小編的。
「不過就是一個稱呼嘛,為什麼要在意呢?」我想應該會有人這麼想吧。但對我來說,名字不只是名字,而是對那份專業的尊重。
職稱遠比你想像中來得重要非常多,因為不同的字眼,能傳遞出不同的訊息,就像「賣藥的」vs「藥劑師」,你會比較信任誰?
許多國際精品銷售人員,也早就不對外使用「銷售人員」這種稱呼,而是「顧客形象顧問」之類的名稱,為得就是要告訴消費者,他們的銷售人員,絕對不是只是「賣包包賣衣服」,而是能跟你暢聊品味,依照你個人生活型態提供專業形象打造建議的專家。
以前聽某D國際男裝品牌的台灣區總經理分享過,他們旗下的形象顧問都要定期吸收社會經濟知識、看商業相關的新聞,因為這樣才能和客人聊天,聊到客人的心坎裡。
就算目的都相同,都是為了銷售,但專業度和等級絕對不會相同。
言歸正傳,那「小編」一詞是怎麼出現的?
我記得這個稱呼開始紅起來,約莫是2013年左右的事。彼時大家對於社群經營都有種錯覺,不顧品牌形象,以為經營社群就是要輕鬆,輕鬆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經營者「幼體化」,塑造成一個年輕、無害、開朗、親切、搞笑的角色,於是眾粉專經營者,都以「小編」自稱,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網友互動。
不過經營社群需要非常多的技能:開發議題、發想議題靈感,需要企劃能力;撰寫吸睛的文案,需要文案能力;如果還要求貼文要緊跟時事,那就要有新聞選題能力,知道什麼東西該跟、什麼不行。
如果公司人力不足,沒有搭配專職設計,那還需要平面設計能力;沒有專屬攝影,還要有基本攝影能力;隨著科技進步,現在還會要求具備拍片與剪輯能力。
如果還需要回覆私訊和網友留言,那就還需要具備基本的公關能力,知道要怎麼講話才不會惹惱網友/客人、知道怎麼處理客訴、安撫客人的情緒。
同時身兼這麼多技能,業界普遍每月薪資行情卻始終在3字頭徘徊,這就算了,還要被冠上「小編」這個頭銜,彷彿隨便抓一個會發臉書廢文的路人都能勝任。
也難怪很多在公司經營社群的人,做一陣子就都會跳出來自己做,畢竟在公司得不到該拿的錢,又得不到尊重,那還不如跳出來,至少還能換到一個平起平坐。
寫了一大串抱怨文真是不好意思XD 你的職位也有類似的狀況嗎?歡迎留言/回信和我分享。
祝大家週一順心
順應演算法的變化,“小編”做的事已經越來越不小,要能夠掌握趨勢,快速回應酸民,還要危機處理,甚至廣告預算比其他項目都還要高,唯一不變的是就是這個名字和薪資,也是有趣的職場生態。